只要懂得「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」四個要素,就能實踐非暴力溝通。
讀完這本書,心情幽幽的。
回想起過去和伴侶、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,再對照起書中內容,會發現自己對「溝通」似乎一竅不通。不只沒有把內心真正的意思傳達給對方,甚至也搞不清楚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。於是原本以愛做為出發點的溝通,卻因為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對,而引發「語言暴力」,傷害了彼此。
大部分暴力的根源,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,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。非暴力溝通,就是有意識地使用語言,讓我們能清楚地表達自己,也能尊重與傾聽他人。一旦懂得轉變談話和聆聽方式,愛自然就會融入生活。
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有四個要素:
❶ 觀察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,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,而不帶評論。
區分觀察和評論:
→評論: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。
→觀察: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。
若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,別人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加以反駁。
混淆觀察和評論的字眼:經常、很少、總是、無緣無故等。
❷ 感受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感受,而非想法。
區分感受和想法:
→想法:我覺得你不愛我。
→感受:我很傷心/我十分痛苦
學習透過具體的詞語表達感受,如:開心、感動、放心等來表達抽象的「很好」;擔心、失望、緊張等來表達抽象的「不好」。
❸ 需要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,而不是透過批評或指責提出主張。
區分批評對方和自身需要:
→批評: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。
→需要:你昨晚沒來,我很失望,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。
批評暗含著期待,實際上表達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。
通過「我(感到)……因為我……」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係。
❹ 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,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,避免抽象的語言。
例子:
→抽象的請求:我希望你經常做晚飯。
→具體的請求:我希望你每週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飯。
區分請求和命令:
→當請求沒被滿足,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,那就是命令。若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,也是命令。
綜合4種要素的非暴力溝通:
先觀察所發生的事情,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,而不作判斷。接著表達感受,如喜悅、氣憤、害怕等。再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些感受。最後再提出具體的請求。
例子:
一位母親對處於青春期的兒子說:
「兒子,我看到桌下有兩隻臭襪子,我不太高興,因為我喜歡整潔,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放進洗衣機?」
模式:
我看到<某種觀察結果>,我感到<說出當下感受>,因為我<表達自身需要>,你是否願意<列出請求>。
另外,書裡也有提及如何傾聽他人,了解他們的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,並給予反饋。在非暴力溝通裡,傾聽他人意味著,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,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,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。傾聽過程要避免使用會妨礙體會他人處境的回應,如:說教、建議、否定等。
對外的溝通我總是小心翼翼。但在和關係親密的伴侶或家人溝通時,往往帶點兩極化:不是太過於轉彎抹角,就是太過於直接,往往傷害對方自己也不好過。非暴力溝通於我,會是一種參考和提醒。雖然四個要素看起來非常簡單明了,但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,才懂得善用自如。
我覺得第一步是:先有意識地覺察本身現有的溝通方式。在自己脫口而出的每句話裡,是否有清楚地表明自身真正的意思,還是只是一些抽象的說法、情緒化的字眼、批判式的回應,甚至是模糊了自己原有的焦點。如果沒有用心覺察,所謂的雙方「溝通」,可能就是自己一廂情願地情緒宣洩而已。
最後,附上書裡我覺得蠻震撼的一個段落
在另一次研討班中,一些女士談到對表達個人需要的畏懼。我母親參加了那次的研討班。她突然站了起來,離開了房間,很久都沒回來。回來時,她臉色蒼白。我問道:「媽媽,你還好嗎?」
「還好,」她回答說,「剛才想起了一件事,心裡極為難受。」
「什麼事情?」
「36年來,我一直在生你父親的氣,我認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。我終於意識到,我從沒有和他說我想要什麼。」
以下是非暴力溝通的簡報:
作者心理學博士Marshall Rosernberg在1960年代提出「非暴力溝通」,既能讓人們坦誠表達自己的意願,又可以傾聽他人內心的感受,從而建立彼此的理解並和諧相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