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作者的系統化學習方法,再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。
讀完《學得更好》,我竟然有種感覺:前言、後記和附錄其實已經是整本書的重點。
當然間中的內容自有可取之處。作者引用大量的自身經驗、心理學家研究、人物訪談、書本摘錄等,從不同角度探討學習的方式。只是因為人物眾多,我的視線也輕易失焦於各種譯名中。我想也許閱讀原版會比較合適,至少還可以隨著人物的原名進行搜索以更深入了解。
作者Ulrich Boser小時候曾有學習障礙,卻因而對學習著迷,大學畢業後更專職研究教育。 《學得更好》算是他在「美國進步研究中心」(Center of American Progress)的研究工作成果之一。
作者提倡的系統化學習方法是:
1. 尋找價值
➡️將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,並為之創造意義。
2. 設定目標
➡️管理學習過程:設定容易衡量的目標和計劃。
3. 提升能力
➡️以結構化的方式提升專業技能:回饋意見、學會思考方法、錯誤中學習等。
4. 延伸知識和技能
➡️掌握知識基礎後,創造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。
5. 形成關聯
➡️把所有知識結合一起,掌握專業領域底層的體系結構。
6. 對知識的回顧與反思
➡️重新審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,和反思自己學到什麼。
分享書中對我有啟發的概念:
🔷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,才會更有動力學習。
🔷學習過程不能多工,大腦會認知超載(如不要結合兩個主題、成年人的課要少於90分鐘、PPT少圖表等)。
🔷將知識分解成容易消化、理解的片段,讓它們通過短期記憶的窄門,才能儲存在長期記憶裡。
🔷在腦中描繪書中的內容、複述別人的指令、自我測驗、自我解釋等,都有助於學習。
🔷回饋意見提升學習:自我監控(寫日記、重看影片)和尋求外部回饋意見(教練、專家等)。
🔷提取練習
✅試著回憶資訊內容,而不是重複閱讀。
✅回想起整個概念,然後用有意義的方式總結、概述,以產出自己的知識。
🔷間隔學習
✅定時復習,對抗遺忘。
🔷最佳的學習位置,就是在比我們現有能力稍微超出一點點的地方(太難會迷失;太容易學不到東西)。
🔷自我效能:想像某種經驗與該體驗本身沒有差異。
🔷想要有效學習,應該去尋找原因、尋找類比和尋找差異。
🔷學習某個專業,就是要學習該專業領域的思考系統。
最後分享最喜歡的一個論點:多元群體帶來更多樣的思維。書裡提到,當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在場時,我們會降低對他人行為合理性的信任度。於是更傾向自己的獨立思考,而不是模仿他人、盲目從眾,同時也可以從他人的觀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。
不管在學習或是生活圈子裡,我們其實應該更傾向多樣性,而不是只留戀於溫暖舒適的同溫層。
而書中雖提及網路能讓我們和不同的人連結,但我相信我們還是習慣性地在網路里向同溫層靠攏。我想我們都應該保持開放心態,向各種不同背景和觀點的對象學習,人人都可以是導師。如何學得更好?謙虛的心態也許就是關鍵。
願大家都能學得更好,也透過學習變成更好的人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