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段苦戀、虐愛的背後,其實都藏著自己未痊癒的傷。
這本書讓我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愛情。
每當一段愛情出現問題時,當事人很容易只把目光鎖定在當下的彼此身上,判定誰對誰錯、誰好誰不好……然而有時候,問題的源頭比我們想到的還更深、更遠:我們受傷的童年。
早期生命中如果經歷過原生家庭所給予的長期負面壓力,例如不被接納、沒有安全感、沒有存在感等,都會讓一個人有可能出現心理失控感。平時這種「心理失控感」或許並不明顯,然而一旦在親密關係裡,這種連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心理缺失就會悄悄地「轉移」到和伴侶的相處上。

身為心理師的張家齊在書裡,透過個案的分享與解析,列出六種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失控感所導致的虐愛類型:
自我犧牲型虐愛 – 心理價值感失控

全面控制型虐愛 – 心理負罪感失控

恨意爆表型虐愛 – 心理壓迫感失控

零信任型虐愛 – 心理不安感失控

多重關係型虐愛 – 心理權力感失控

寄生型虐愛 – 心理存在感失控


書裡提起的個案,可能已經屬於比較極端的虐愛種類。
然而我相信幾乎每一段親密關係,總會出現過紛爭、懷疑、犧牲等的某個時刻。這本書提醒我,感情裡一旦有問題,不要只把焦點放在對方或自己身上,而是要看見隱藏在對方或自己心裡那個受傷的孩子。
如果真的覺察到問題的源頭是受傷的童年,也不要去怪罪原生家庭、伴侶或自己,而是在梳理過程中,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。一旦擁有/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,我們就能夠去接受與處理生活中的任何狀況。

我特別喜歡書裡「多重關係型虐愛」個案的最後選擇。因為心理權力感失控而進行多重關係,乍看之下這好像是出軌的藉口。但當事人在梳理後,毅然決定停止所有親密關係,回到一個人的狀態,並投入創業,讓自己在權力需求的議題上能夠有所成長。
這說明人生其實還可以有很多選擇。我們的心理缺失,不一定要透過親密關係去彌補。生活中也有其他人際關係:親子、同儕、好友、職場等,還有其他課題:工作、運動、愛好、靈性等,都能給予自己能量。
而一旦能夠面對自己、愛自己,在親密關係中想必就更能如魚得水。
